關於本站的二三事
  國內外音樂和音響的最新消息和趣聞
  聽覺心理學
  音樂與音響
  
  Diala的唱片收藏和音樂介紹
  歡迎討論或留言音樂和音響方面的話題
  最新消息單元的歸檔地方
  其他和音樂、音響相關網站
  
現在位置: ROM首頁 / 文以載道 / 也談音響的原音重現問題

 

也談音響的原音重現問題/李宜昌

很多前輩高手已經對這個問題發表過許多不同的意見,要看這個問題,似乎不能只從重播的這一個環節來看!因為既然是原音的重現,就表示只是原音的擬真,要談擬真,就不能不從我們所擁有的資訊或情報來源來關心起!因為擬真不是從一條臭水溝裡還原出一杯水來,而是從一杯果汁裡還原出一顆水果(的原味)! 前者就像計較著音響本身的失真與雜訊,做的只是減法的工作,只要把雜質去除,留下的就越純淨;後者剛好相反!從一堆被肢解或壓縮的資料裡,還原出原始的成分,這就不是減法的工作所能達成,也就是泳飛兄曾經提到的保真率的問題,而這一部份,也要從訊源的開端來看,否則保真率只是另一個迷思的開端!

資訊的源頭是什麼?

資訊的源頭來自於錄音,即使要做到如同泳飛兄所提到的保真率的測試內容,也必須要錄音!

提到錄音,就不能不提錄音的內容與影響,這方面我只能就經驗上的理解來談,首先錄音必然牽扯到空間,一個空間必然有反射上的特性,除非是無響室!如果是以無響室作為保真率的測試環境,那麼這個測試值也只能對在無響室中的使用者適用,因為一牽扯到現實環境的條件,原始無響室的保真率還有多少的參考價值? 如果是以一般空間來做保真率測試,那真是抱歉!這個實驗一樣只能適用在單一環境中!而且測試的不保真率(注意不是失真率!)也就隨著空間與無響室的差異而改變!您在家裡調成一米外可以聽到擬真的玻璃破裂聲的系統,事實上正包含某一部份的不擬真條件,換一個環境,就不再具有意義!這樣說來似乎可以調出一己的擬真系統?

錄音必然漏失?!

剛剛談過空間的影響,接下來我們來看錄音的過程必然的不完美,首先完美麥克風的不存在使的錄音的開端就含有妥協與缺憾,也就是說,100%的原音重現是無法企及的!專業錄音器材容或專業,卻未必一如音響迷幻想的完美無缺!一些必要的衰減與壓縮,使的錄音成為可能,響應頻寬的增加與資訊量的收集,在類比與數位媒介發展過程中,一直被當成努力突破的目標,當然,前提是必須與商業目的相契合,因此這是第二個妥協!錄音母帶與消費者手中的錄音媒介,在資訊量與失真程度上有某種程度的差異,但是兩者之間的差距,比起與原音的距離,大概也可以被忽略!距離原音最接近的母帶,竟然還無法保證保真,對於追求原音重現的音響迷真是情何以堪?!

"原音"的標準是客觀還是主觀?!

如果原音重現的標準是客觀的,似乎我們還有堅持致力追求的價值,然而原音重現的最終裁判在哪裡?
有幾位前輩講的好!原音重現不過是重現一己對於原音的認知,期盼與記憶!

也因為原音重現的最終裁判之不可得,才會讓TAS之流的HIEND發燒榜單風行音響圈,試問,評斷一張發燒片錄的好的依據是什麼?因為它比較接近現場?那試問是接近"錄音的現場"?還是接近他"平時所聽到的現場"?一位聽遍世界各地音樂廳的評論員,也未必聽過錄音時的那一個空間/樂團/指揮搭配!就算聽過,也不是錄音時的原音,而是他記憶中的聲音!更何況錄音時的現場在觀眾席蓋了什麼布毯,放了多少吸音或擴散器材,現場演奏會錄音時觀眾席滿座或坐了幾成?即使熟悉一個空間的評論員,因為您不是錄音師,您無法掌握錄音時的變數,所以要評斷錄音好壞,似乎是很可笑的?總不能要一位沒見過斑馬的評審,去判斷哪一張斑馬畫像"類真"!至於判斷藝術價值或成就,是另一個層面的事,在此就不提了!

追求原音的還原是夢想還是迷思?

人對聲音的判斷所要依據的資訊很少也很多,"很少"是因為只要部份的資訊量,人耳就能判斷出聲音的來源,例如從電話中分辨某個人的聲音,或手提音響中聽出某一種樂器;"很多"在於人耳也一樣可以因為極微小的情報差別,而判斷出聲音的異樣,因此"原音重現"的困難極大,但是重播(注意不是原音重現!)所能獲得的滿意機率也很高!

要求音響挖掘出更多情報量,表現的更接近音樂本身所該有的聲音特質,並無可厚非,否則卡拉揚也不必親自參與製作錄音,只因為他是一位注重錄音效果的指揮!

但是,逼近不等於到達!

我們可以要求器材發出的聲音符合自己的判斷標準,但是那卻未必就是"原音重現"!或者說,原音重現在主觀的角度來看是可能的,因為他接近於"個人對音樂/聲音的聆聽經驗",所以這樣的結果是"對的"!但是這個一己經驗卻沒有普遍標準可言,因為聽覺的個人化,因為聽感的個人化,每個人的"對的"的狀態可以是南轅北轍!

我想之前大家的討論中,也已經談到了人的多元化價值,如果在玩音響聽音樂的過程中,還依賴著一個現成的指標或榜單,還抱著速食的心態希冀抓住一根客觀上讓自己安全的浮木,以為跟著前人的腳步就能安全的到達自己的音響音樂天堂,那真是一件危險不過的事!

原音重現或還原現場,從背後的價值信念典範來說,我不得不指出,以為存在有一個客觀現場原音重現的標準的想法,不過是牛頓物理學典範下孕育出來的思維模式所引發的迷思!

聆聽的主體不同,怎麼會有一樣的標準呢?如果真要有一個標準,那便是大家心裡;或者更貼近一點,大家耳朵與腦袋裡的那一把尺罷了!前人的故事可以啟發,可以借鏡,但是腦袋長在自己脖子上,耳朵長在自己腦袋上,自己想,自己聽,才是到達自己目的地的途徑!

就視覺檢查這一個比喻好了,一個攝影師要求的配鏡結果是銳利,一個平常人要的可能只是清楚,兩者光學上的度數檢驗可以是一樣的數值,但是因為主體的不同,兩者最終配帶的鏡片度數不會一樣,您認為不可能嗎?去問問驗光的技師吧!

唱片演奏家

客觀上的原音重現既不可得,那麼大家能追求的,或只剩下"主觀上的原音重現"了,但是,這裡還能不能稱為"原音重現"?似乎有語意上的矛盾!所以,唱片演奏家的觀念剛好填補了這一個空缺!

當您聆聽一張唱片的時候,這樣的聲音是不是您能接受的?您認為這樣的聲音對嗎?您願意接受這樣的呈現嗎?這些或更多的疑問,恰恰是一個指揮家或錄音師,甚至製作人所思考過的!所以,您自己事實上已經參與了這樣一場演奏!您沒有置身於外,您不是客觀的旁觀者,相反的,您也不能!

一個創作從它被完成(實質上的"完成";而非形式上的"完整")它已經脫離作者而擁有獨自的生命,(現代藝術常常發生作者解說的太多,而欣賞者對作品的感動卻往往不符合作者的意圖,這往往是由於作者對自己所呈現的作品沒有信心,或者過強的佔有慾,意圖限制欣賞者去自由與作品互動,從某個角度來看,也是藝術創作者的一種焦慮!)一個唱片演奏家背後需要的不是一套能達成"客觀上原音重現"的系統,相反的,是一套能達到自我對聲音的追求的系統,這個追求的背後,不是簡單只有音響二十要,也不是照看規格數據,而是個人對音響與聲音/音樂的認知涵養的表現!

英雄容或需要寶劍相配,但是寶劍之所以為寶,更必須合手而適於施展英雄所長,否則一個練內功的扛著一把大刀,或一個練外功的持一把柳葉劍,都不會是速配的組合!

評論的迷思

所以從前面的討論,也能發現一個很弔詭的事情,就是大家往往認為評論員見多視廣,評論應該客觀公正,事實上恰好相反,單一評論員的評論過程是自我而個人的,雖然我們總是願意相信評論員的無私,但是這又落入了牛頓典範下"超然客觀"的思維模式!如果評論員自己一個人還超然客觀,那試問誰是評論的主體?一篇沒有主體的文章,我們還能期待裡面有多少東西是有價值的?

評論只能藉由多人的共同討論,去揭露一些評論員內隱的評論觀點與信念,這些內隱的,先在的觀念,事實上評論員自己也是不會(或不能)去察覺得,必須要從討論中激盪出來,內省出來,多面觀照才能讓讀者知悉評論的背後是以什麼作為基準,否則老是標著參考系統,老是要求讀者去體察作者的風格與偏好,根本是沒有意義的事情!

為什麼我們看STEREO SOUND裡面器評作者的討論過程所獲得的興味,總是高於閱讀論壇個人喃喃似的評論與形容詞重組造句功課?為什麼我們從專訪專欄得到的觀點觀念(或許不一定對),總是多於文章內的二十要表現與不斷重複的廠商背景介紹?

唱片評論也是一樣的道理! 讓人受益的不是片子發不發燒(即使很發燒,您如何確定您聽到的就是作者推薦的那個效果?)而是字裡行間的音樂背景知識與分析的深度!甚至只是一句深得我心,卻與唱片甚至音響無關的生活體驗或看法!

音響迷該何去何從

沒有了原音重現的客觀標準,沒有了發燒錄音的絕對指南,音響迷音樂迷該何去何從?
這個問題該留給每一個玩音響聽音樂的人來回答!因為每個人的答案都不適用別人,但是每個人對這個問題與他人的討論過程,卻很可能激發出更多不同的想法與視野!在音響與音樂的旅途上,每個人都是船長,每個人也都是舵手!


| 關於本站 | 最新消息 | 聽覺心理學 | 音樂與音響 | 文以載道 | 逸居隨筆 | 討論留言 | 過期消息 | 相關網站 |

(c) 2000 版權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