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by James Yao 於是在ㄧ九九五年七月初,我的主要音響系統大體完成。 系統器材大致如下:Nakamichi 唱盤 CD Player 2 (我把它當轉盤用),Micromega 數類轉換器 Duo Pro 2., Klimo 真空管前級 Merlin(附有唱頭放大),Audio Note Kit One 兩部後級,用bi-amp 的方式一台推低音,一台由黃主編 依照喇叭的分頻點改了線路,專推 300Hz以上 中高頻,喇叭是KEF104.2的紀念機;電源線一律用Mirror Image,訊號線則是MIT MI-330CVT 和 T2-1。 除此之外,我擴大機的真空管從一開始就捨棄了Audio Note原廠所附的大陸管,而使用過義大利VV30B管。 它的特色是冷豔而高貴,而且功率高達12瓦。無奈品質似乎不太穩定,更糟糕的是電力公司當時擺了一個大烏龍,在前些時換裝我家電表時誤接到隔壁的火線,搞的我聆聽室的插座電壓居然是高達130伏特左右,在它連續陣亡後,目前正在服役的是美國Cetron 管。 玩過音響的人都知道,聽音響不是把器材買回家裡就了事,事實上這才是調校聲音的開始。去年七月底到九月底我出國兩個月,從去年十月開始直到今天七月初我寫這篇文稿時,我幾乎時時都在調整我的音響,大焉者添購新的週邊器材、小焉者調整喇叭擺位、加件小墊材之類的。 總的來說,我的週邊及細部調整是整體的聲音越來越好聽。 這證明了黃主編事前所再三告訴我的,擴大機和喇叭是音響系統的主幹---根基站穩了其他的細節在慢漫添加,才能發揮綠葉襯紅花之效。 那麼這套修成正果的音響聲音是如何呢?這樣說好了,我給它總體表現九十二、三分,也就是A-。 KEF 的喇叭果然潛力無窮,尤其是它的空腔藕合特殊設計的兩個低音單體,在Kit One 的操控之下,不僅在一班職業寫手們最津津樂道的低頻或極低頻的熱門示範片上表現傑出,例如Eagles 的Hell Freezes Over 第六首 Hotel California 中的鼓聲或聖賞的管風琴協奏曲中陰柔低沈的 管風琴聲。 Kit One 配合了KEF 的低音甚至擠壓出許多錄音製作時不可思議的低頻,例如Peter,Paul and Mary 十週年紀念專輯的第六首Five Hundred Miles 一開始簡單的幾聲吉他撥弦聲,顯然是錄音麥克風的關係,巨量的低頻頃瀉而出,震得我聆聽室的天花板吱吱作響,必須以小塊阻尼在震波中央點貼上,才解決問題。另外Leonard Cohen 的The Future 前三首歌也有大量低頻跑出的相似現象。也許是我剛開始還未熟悉KEF的特性、還未深刻體會Kit One的犀利解析力與絕佳的控制力,總覺得的KEF中高頻不夠清亮甜美,甚至略嫌乾硬 。 等到我逐漸將推低頻的擴大機輸出量轉小、再加配Jitter Bug 與A.R.T.的線材後,上述的缺憾可說是一掃而空。 九十二、三分是指整套系統的聲音,如果單獨評分,我會毫不保留的給Kit One A+ 級 的九十八分。 至於那台擴大機是高於此分數的,或是與它平手?
我可以毫不誇張的說,到目前為止我還沒有聽到過;它之所以離滿分還有兩分,那只是為未來音響藝術保留可能的進步空間,也為我們愛樂者保留想像的樂趣。
至 我對Kit One之所以會如此毫無保留的讚賞,並不是我對Kit One這部特定的機器盲目迷戀(雖然我的確非常喜歡它),而更因為是,300B管機單端放大是當前所有擴大機規格中最能保証發出美聲;而Kit One正是當前最好聽的一部300B 單端放大管機。 事實上,在當前晶體大功率的音響世界裡,300B真空管單端放大管機的規格與設計方式體現了一種新的(當然你也可以說是舊的,只是被埋沒多年了)音響美學,唯有認同管機的音響美學,我們才能深刻體認300B管機之美。讓我就這一年浸淫在300B天地裡的體悟,為這音響美學稍作辯護與解釋如下。 首先,一般對300B真空管機最大的詬病就是功率太小,市面上沒有幾對喇叭它能夠推得動;連起碼的正常音量都出不來,是不能正常工作擔負音響器材基本功能的。 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事實上只要喇叭效率有合理的效率,擴大機功率小跟本不是問題。 今天市面上絕大部分是低效率的喇叭,只是反映了當前音響工業生態是跟著晶體擴大機大功率的潮流走。 這恰恰是音響工業者必須反省考慮的問題:是否現在也該推出有一定合理效率喇叭了? 以我的經驗,喇叭只要在93、94db 效率即可勝任愉快;若再以bi-amp或tri-amp來推就幾乎可達淋漓盡致的地步。小功率的特性反映了擴大機線路簡單、結構單純,也保証了音質的純淨自然;事實上任何想增大功率的設計無不破壞了最最寶貴的音質 。 例如推挽式的設計,表面上使功率增大一倍,但與300B單端放大相比,聲音卻是混濁失真多多。 又例如,若以功率太小的因素而改用其他真空管,則所有其他管機的聲音,公認是無法與300B管機迷人的聲音相比提的。300B單端放大的首要精神,就是音質是絕不容以大功率而犧牲。 其次,即使配合了合理效率的喇叭,300B管機在大場面的壯闊音場、震人心魄的音量和巨大音像上,的確仍是無法 與大功率晶體擴大機,加上七、八個單體以上的 大喇叭,當今流行的巨無霸組合相比。 但當前這種追求大音場、大音壓的趨勢,所反映的音響哲學,卻是很值得商榷的。這就是,音響最高而且唯一的 標準就是亦步亦趨的百分之百完全重製現場音樂,因此現場音樂所有的一切,包括現場的音量、現場的規模氣勢、現場的各種細節,都必須如現場般的重現於音響器材上。 這種取向,在現實條件與抽象的美學觀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正如一句俗語所說:"你可以把自由女神像買下來,但你不能把它搬回你家客廳" 。 不論晶體擴大機功率有多大,它都不太可能把一架鋼琴的現場音量帶回你家的聆聽室內,更別說是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現場音量了。 如果音響的最高任務是 百分之百的摹擬現場音樂,那很抱歉,音響能帶給我們的永遠只會是失真的罐頭音樂,因為它永遠不可能重現現場! 在音響上追求百分之百的現場真實重現,是死胡同。 相反的,我們應承認音響器材本身就有它自己內在的音樂美感標準, 而音響器材正是以它對音樂的獨特表現方式來再創造音樂。 我們愛樂者使用這音響媒介來欣賞音樂時
,所追求的並不是 百分之百真實的現場音樂而是百分之百的音樂美感。 只要現場的音樂是合乎比例的縮小音量、縮小音場、縮小音像---只要這音量在四重奏的曲目理不是縮小到小提琴的泛音、尾韻都難以察覺;只要這音場不會縮小到在聽交響樂時,七八拾人的樂團像是擠縮在一個小電話亭內演奏;只要音像不會縮小到使寬厚的大提琴聲細瘦如中提琴聲---音響器材就有可能完成它的神聖任務:帶領我們領略音樂之美。
換句話說,現場音樂的真只是我們音響追求的基本條件,但絕不是最終的目的。 事實上在聽現場音樂時,音樂的美又何嘗不是 我們聽音樂的最終目的? 在現場時,通常我們根本不會去關心音樂的真實性(誰會懷疑馬友友是用錄音來取代現場演奏?當然,Michal Jackson那次來台演唱會,就難說不是用嘴來對唱錄音),我們關心的是如何真正的掌握現場音樂的美感而已,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共同客觀真實的現場音樂所展現的美,多少會有不同的主觀領會。 因此只要音響器材所播放的聲音,是以合理比例、具體而微呈現現場的音量與音場,我們就不必再汲汲營營追求它的音量、音場、音像是否如現場般巨大,而應開始追問這套音響能使我領略多少音樂之美? 換言之,我們應將焦點集中在音響器材所表現的音質與音色---這才是音樂美的根本要素。 在這標準下,300B真空管單端放大的管機是遠比晶體機更能帶領我們走向音樂之路。Kit One 所代表300B 管機 的音響美學,其精髓就在於:聲音密實、細膩、圓潤,與最重要的有機整體感。以我最喜歡試聽片之一的鋼琴獨奏,George Winston 的 December來說,全片十二首,每首旋律都是神密而優雅,但技巧並不特別艱深的珠玉小品。 在 Winston 別具匠心的編曲與彈奏下,每個簡單鋼琴音符的展現卻是對音響器材最嚴苛的考驗。 首先,鋼琴的發聲方式是異常複雜的:它是以指觸琴鍵,琴鍵本身是一木鎚,鎚頭包覆著羊毛氈,敲擊著鋼弦,再與龐大的木製琴箱共振發出聲音來。鋼琴演奏時,如果鋼琴與演奏者都有相當的水準,上述每一個發聲環節都會層次分明的完整表現出來。 要在音響器材上達到如此水準,它的聲音首先就必須緊密結實。密實就好像武術的基本功蹲馬步一樣,下盤站穩了,打出任何花招都不會浮沙建塔;同樣的,若聲音是建立在緊密扎實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開始領略其他種種音質、音色之美:因為聲音緊密了,有了內蘊的實質重量感,它的音色才有可能厚重,才有可能飽滿而結實等等。
相反的,聲音的緊密度一旦不夠,聲音馬上飄浮起來。 這時候晶體擴大機其他種種的優點,例如透明度、解析力等等只是越發暴露其音色上的輕薄短淺罷了。
一年多來,我常帶著December去音響店試聽各名牌晶體擴大機,它們共同的特色就是聲音乾淨、反應快、細節更透明可見,但很不幸的它們鋼琴聲幾乎都沒有重量感,飄飄浮浮的,越是透明,就越清脆有餘而深沈不足。
這種聲音坦白說根本不是鋼琴聲,而是打擊樂器中只靠敲打鐵片發生的鐵琴聲! 至於圓潤,這對管機來說應是最不須辯護了。因為一般人對管機的詬病除了功率小、聲音渾沌不夠透明外,幾乎無人不承認具水準的管機聲音向來是圓潤、溫暖。
所謂圓潤就如同養壺或養古玉一樣,茶壺古玉若常摩娑親炙而有潤澤光彩,反之則乾硬無生氣。 測試圓潤之聲,一般以流行曲目的人聲或輕鬆寫意的爵士樂為主。
以我最珍愛的荒島CD片,Leonard Cohen 最近的現場演唱,Cohen Live (Columbia, CK 66327)的第二首,
Bird on the Wire來說,蒼涼沙啞而又憂鬱的歌聲,與時而伴奏時而即興 主奏的薩克斯風,如黃金般閃閃發亮的亮麗而溫暖的音色水乳交容的互為唱答;
在這首歌 Audio Note已為管機的圓潤音色做出最好的示範。 好了、好了,說了半天 Audio Note的美聲,你也只是拿晶體機當對立面來反襯而已,某些樂友一定會如此這般的質疑我;酷愛管機乃至於深受主流媒體或賀先生者流所煽惑的朋友,想必更會追問:君不見市場當紅的S 機乎?與它相比, Audio Note勝算又是如何? 坦白說,自從與賀先生分道揚鑣以來,我就對S機的表現耿耿於懷,S機與 Audio Note兩者孰優孰劣,對我來說意味著當初我大膽的選擇到底是否正確。 為了真正掌握兩機之間的高下,我前後兩次帶了十張常聽的試聽片,涵蓋了各主要樂器、古典音樂和流行樂曲目,找到了一家位在復興南路以Spender G1000喇叭配搭S機的音響店去試聽。 第一次試聽的300B真空管是以S機原廠所附的大陸管,第一張試聽的December大概放了三四分鐘,我就聽不下去---所有晶體機的缺點,輕薄短淺它全都具備。乖乖!這款聲音,怎麼能聽?(還記得一年前我初聆此機的印象嗎?) 而且Spender畢竟是一代銘機,聲音怎麼會糟到這地步? 為了避免錯殺忠良,第二次我帶了自己用的Cetron真空管,又邀約了一位常到寒舍把酒聊天對我音響系統聲音很熟卻從未聽過S機的朋友一道試聽。 S機插上Cetron管後其表現與上回比起來真可說是判若二機,那老實而善良的音響店主比我們興奮多了,不時拿起Cetron管的包裝說明書說,哇!這是真的美國管喔!朋友與我這回整整聽了一小時,共同的結論是Spender果然是一對好喇叭,上回險些被糟蹋了。 至於S機嘛,我這樣做個比方好了。執筆之際正是奧林匹克運動賽舉行之時,在百米公尺短距離賽跑裡,如果實力在伯仲之間,則各選手抵達終點時會擠在一堆其勝負差距往往是一肩差(或用香港賽馬術語,一馬的鼻頭差),所謂高手過招,勝負僅在毫釐之間。這時的勝負往往要用設於終線的攝影機照相判讀。 但如果實力相差太遠,當高手跑抵終點時後來者仍是望塵莫及的話,照相機所拍攝的終點畫面是根本看不到後來者的蹤影。 我不知道有多少管機能與 Audio Note 一肩差、一鼻差,但我還有我的朋友卻知道,S機肯定是不在這高手過招的相片內。 |
|||||||||||||||||||||||||||||||||||||
| 關於本站 | 最新消息 | 聽覺心理學 | 音樂與音響 | 文以載道 | 逸居隨筆 | 討論留言 | 過期消息 | 相關網站 | (c) 2000 版權保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