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本站
 最新消息
 聽覺心裡學
 文以載道
 逸居隨筆
 討論留言
 過期消息
 相關網站
現在位置: ROM首頁 / 音樂與音響 / 古董器材的迷思

古董器材的迷思 / Diala

不可否認, 在玩老東西的玩家中, 確實不乏一些 所謂"銘器神話"的崇拜者。 對這些朋友而言, 音響的重播表現並不是他們所真正在乎的(或是並沒有察覺自己屬於 這種類型), 而是以"擁有"作為其在感覺上獲得滿足的主要方式。 雖然廣義上這些人一樣因為器材獲得滿足, 但是如果我們評價的角度是從所謂音響功能說的觀點出發時, 這種附加價值反而取而代之的現象確實可議(雖然從社會心 理學的解讀來看, 對這種專屬亞洲所謂"假民主前期圖騰膜拜模式"會出現是理所當然的)。

3/5A之所以在這個點上特別容易突顯, 我想從音響佔有比例的觀點來看是合理的: 因為他的價格, 產量, 生產品牌數和生產線壽命相對其他老東西而言, 造就其玩家數上的遠遠勝出, 所以3/5A玩家之中這些崇拜者的人數相 對之一定較多(雖然比例相同)。 偏人類在接收外界刺激時多以數量而非比例的觀點處理(曾有人言是演化上的痕跡, 不可得知), 這反到造成許多3/5A愛好者被誤解了。

無論如何, 這些人畢竟只是佔了部分, 而且不是大 部份。 那麼其他玩老東西的同好們到底是從什麼角度在看這些器材? 既然身為其中之一(雖然不全面), 我想就試著從我的認知和體會來談談,如果有不對之處還請指教。

回想之所以會想在這問題上請教bm2ado兄,是因為 bm2ado兄對音響設下了標準。 既有標準, 就必然有高下之 分。 但這樣的標準就算是建立在"整體"而言, 也是很不容 易成立的。

如果從規格來比較, 科技的進步確實會帶來更漂亮的帳面數字, 如真空管之於晶體(注意: 我不是說真空管機和晶體機)。音響產品如LP之於CD之於DVD。 但音響之不若其它工業, 在於不論其規格如何, 其最終的目標是在於詮 釋人類的美感。 審美觀是主觀經驗, 每個人在各自不同的 先天差異, 成長過程, 環境形塑等條件下養成了自己的審 美觀。 這樣的審美觀讓我們對聲響或是音樂有了屬於自己 的喜好。 從這角度看所謂的膽石之爭, CD與LP的龍虎鬥, 或是任何器材之高下判定就相當沒有意義。 膽石各有其味, 擇其所好而聽之, 純個人之喜好也。 就算規格再好, 不喜歡就是不喜歡, 難不成屈就規格而棄喜惡於不顧? 這樣"規 格迷信"和"銘器迷信"又有何不同呢?

由於先天聲響上原音和重播的不可對應性,音響的設計必需要有妥協。 這些妥協並不是為了要證呈其優越, 而 是為了要提高其重要特質的完成度, 而不致弄得不倫不類。 時代在改變, 音響設計的著重點也跟著在改變。 想妥協的 和完成的重點也各有不同。全音域和多音路的設計考量是 最好的例子。 全音域單體設計上的考量, 是建立在聲響發 出時的一致性為著眼點。 聽過好的全音域單體在速度和音 色等各種物理特質上的一致表現, 回來聽任何一對多音路 你都會覺得好像哪兒有接不上的感覺。 但是他必須犧牲他 的頻寬。 多音路則相反: 拜規格取向的設計重點之賜, 多 音路系統重視的是整條頻率響應曲線的延伸表現。 所以何 者為優? 看你重視的是哪一個切入點, 這不會有標準的答 案的。

不可否認的, 我們仍然看到市場中的進退。 但是這些 產品是依照孰優孰劣的選擇進出嗎? 從播音的角度來看, 大多是是無關的。 最好的例子是LP和高效率喇叭。 CD出現 後五年間,大家總是幾乎一面倒的認為LP的聲音遠勝CD, 及至今日數位技術如此成熟, 仍有許多前輩不願棄守類比 之聲。 但是LP還是很快的離開主流市場了。 實在CD提供了不易磨損, 體積小, 容量大等便利性。 這使得市場主力是 一般消費大眾(絕對不是追求聲響的音響小眾)的軟體製造 業很快的轉往大眾的主要需求。 沒了軟體哪容得硬體製造業生存? 沒辦法, 音響工業畢竟還是商業市場。 投入家用之後, 喇叭馬上面臨的另一個問題便是空間與體積的相容 性。 試想在客廳內擺一對像冰箱的喇叭, 我想是換做是誰都會有猶豫的。

"「體積小又容易求得頻寬」我想大概是低效率喇叭存在的最大價值。反過來說,因為體積太大,高效率喇叭除PA用途,就慢慢退出市場......."(Tacking, 1999 post on 樂音留言版)。 這段話給了最好的證據。

該是下個結論的時候了。 如果您是個玩家,您知道有自己聲音喜好和設計偏好, 偏偏這樣的東西已經不是現在的主流了, 而以前的東西能滿足您....... well,成為一 個玩老東西的人應和食古不化沒什麼關聯。喜歡3/5A是可以不用有任何說服別人(如耐聽.....etc)的理由的。 那麼,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一個標準?

其實音響的設計, 在本世紀中葉才是達到真正的高峰, 當時最優秀的工程人員因為電影工業的發達而大量投入音響事業, 造就當時器材的極致, 及至今日回頭看當時研發出來的如單體和驅動器仍是最優秀的(這可是有測試證據 的)。新工業興起後, 不可避免的人才流失, 除卻訊源因市場的需要和搭上數位時代的爆炸在規格上有突飛猛進的大 躍進之外, 其他各項真是乏善可陳......當然這又是另一 個話題了。


Diala

| 關於本站 | 最新消息 | 聽覺心理學 | 音樂與音響 | 文以載道 | 逸居隨筆 | 討論留言 | 過期消息 | 相關網站 |

(c) 2000 版權保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