拓樸音響店與Audio Note Kit one的台北傳奇 (四)
首先,一般對300B真空管機最大的詬病就是功率太小,市面上沒有幾對喇叭它能夠推得動;連起碼的正常音量都出不來,是不能正常工作擔負音響器材基本功能的。 這種說法似是而非。事實上只要喇叭效率有合理的效率,擴大機功率小跟本不是問題。 今天市面上絕大部分是低效率的喇叭,只是反映了當前音響工業生態是跟著晶體擴大機大功率的潮流走。 這恰恰是音響工業者必須反省考慮的問題:是否現在也該推出有一定合理效率喇叭了? 以我的經驗,喇叭只要在93、94db 效率即可勝任愉快;若再以bi-amp或tri-amp來推就幾乎可達淋漓盡致的地步。小功率的特性反映了擴大機線路簡單、結構單純,也保証了音質的純淨自然;事實上任何想增大功率的設計無不破壞了最最寶貴的音質 。 例如推挽式的設計,表面上使功率增大一倍,但與300B單端放大相比,聲音卻是混濁失真多多。 又例如,若以功率太小的因素而改用其他真空管,則所有其他管機的聲音,公認是無法與300B管機迷人的聲音相比提的。300B單端放大的首要精神,就是音質是絕不容以大功率而犧牲。
其次,即使配合了合理效率的喇叭,300B管機在大場面的壯闊音場、震人心魄的音量和巨大音像上,的確仍是無法 與大功率晶體擴大機,加上七、八個單體以上的 大喇叭,當今流行的巨無霸組合相比。 但當前這種追求大音場、大音壓的趨勢,所反映的音響哲學,卻是很值得商榷的。這就是,音響最高而且唯一的 標準就是亦步亦趨的百分之百完全重製現場音樂,因此現場音樂所有的一切,包括現場的音量、現場的規模氣勢、現場的各種細節,都必須如現場般的重現於音響器材上。 這種取向,在現實條件與抽象的美學觀上都是站不住腳的。 正如一句俗語所說:”你可以把自由女神像買下來,但你不能把它搬回你家客廳” 。 不論晶體擴大機功率有多大,它都不太可能把一架鋼琴的現場音量帶回你家的聆聽室內,更別說是芝加哥交響樂團的現場音量了。 如果音響的最高任務是 百分之百的摹擬現場音樂,那很抱歉,音響能帶給我們的永遠只會是失真的罐頭音樂,因為它永遠不可能重現現場! 在音響上追求百分之百的現場真實重現,是死胡同。
相反的,我們應承認音響器材本身就有它自己內在的音樂美感標準, 而音響器材正是以它對音樂的獨特表現方式來再創造音樂。 我們愛樂者使用這音響媒介來欣賞音樂時 ,所追求的並不是 百分之百真實的現場音樂而是百分之百的音樂美感。 只要現場的音樂是合乎比例的縮小音量、縮小音場、縮小音像---只要這音量在四重奏的曲目理不是縮小到小提琴的泛音、尾韻都難以察覺;只要這音場不會縮小到在聽交響樂時,七八拾人的樂團像是擠縮在一個小電話亭內演奏;只要音像不會縮小到使寬厚的大提琴聲細瘦如中提琴聲---音響器材就有可能完成它的神聖任務:帶領我們領略音樂之美。
換句話說,現場音樂的真只是我們音響追求的基本條件,但絕不是最終的目的。 事實上在聽現場音樂時,音樂的美又何嘗不是 我們聽音樂的最終目的? 在現場時,通常我們根本不會去關心音樂的真實性(誰會懷疑馬友友是用錄音來取代現場演奏?當然,Michal Jackson那次來台演唱會,就難說不是用嘴來對唱錄音),我們關心的是如何真正的掌握現場音樂的美感而已,因為我們每個人對這共同客觀真實的現場音樂所展現的美,多少會有不同的主觀領會。 因此只要音響器材所播放的聲音,是以合理比例、具體而微呈現現場的音量與音場,我們就不必再汲汲營營追求它的音量、音場、音像是否如現場般巨大,而應開始追問這套音響能使我領略多少音樂之美? 換言之,我們應將焦點集中在音響器材所表現的音質與音色---這才是音樂美的根本要素。
在這標準下,300B真空管單端放大的管機是遠比晶體機更能帶領我們走向音樂之路。Kit One 所代表300B 管機 的音響美學,其精髓就在於:聲音密實、細膩、圓潤,與最重要的有機整體感。以我最喜歡試聽片之一的鋼琴獨奏,George Winston 的 December來說,全片十二首,每首旋律都是神密而優雅,但技巧並不特別艱深的珠玉小品。 在 Winston 別具匠心的編曲與彈奏下,每個簡單鋼琴音符的展現卻是對音響器材最嚴苛的考驗。 首先,鋼琴的發聲方式是異常複雜的:它是以指觸琴鍵,琴鍵本身是一木鎚,鎚頭包覆著羊毛氈,敲擊著鋼弦,再與龐大的木製琴箱共振發出聲音來。鋼琴演奏時,如果鋼琴與演奏者都有相當的水準,上述每一個發聲環節都會層次分明的完整表現出來。
要在音響器材上達到如此水準,它的聲音首先就必須緊密結實。密實就好像武術的基本功蹲馬步一樣,下盤站穩了,打出任何花招都不會浮沙建塔;同樣的,若聲音是建立在緊密扎實的基礎上,我們才能真正開始領略其他種種音質、音色之美:因為聲音緊密了,有了內蘊的實質重量感,它的音色才有可能厚重,才有可能飽滿而結實等等。 相反的,聲音的緊密度一旦不夠,聲音馬上飄浮起來。 這時候晶體擴大機其他種種的優點,例如透明度、解析力等等只是越發暴露其音色上的輕薄短淺罷了。 一年多來,我常帶著December去音響店試聽各名牌晶體擴大機,它們共同的特色就是聲音乾淨、反應快、細節更透明可見,但很不幸的它們鋼琴聲幾乎都沒有重量感,飄飄浮浮的,越是透明,就越清脆有餘而深沈不足。 這種聲音坦白說根本不是鋼琴聲,而是打擊樂器中只靠敲打鐵片發生的鐵琴聲!名牌晶體擴大機的高解析力與無與倫比的透明感,只能使聲音細節更加精細,卻並不意味它的聲音就會越加細膩。 正如張繼高先生曾說過,精細與精緻是倆碼事一樣,晶體機或許能精細交代交響樂團各樂器部門不同的音色,但能細緻的將每一器樂音色的美呈現的生氣勃發、許許如生又是另一回事。我可再舉一張大家常聽的試聽片為例。 這是Radka Toneff所唱的Fairy Tales (ODIN CD-03)。在Audio Note 擴大機的操控下,雖然是哀怨而又輕柔的女聲,它的聲音質地卻是緊密異常,但請特別注意女聲主唱背後的鋼琴伴奏聲,鋼琴在這裡純脆只是簡單的伴奏而已;但鋼琴聲並不因此而像牆上毫無生氣的壁花一樣的可有可無,相反的Audio Note 擴大機也同樣賦予了這配角獨特的生命力,它每一個鋼琴音符都是結實而飽滿,並不因主唱者的聲音魅力而抹煞自己的存在。 Audio Note不僅交代細節而且更重要的每一細節自有其本身生命,每一細節的銜接搭配又是如此婉轉動人,於幽緲之處而寓有深意焉。如同喝甘美的春茶,不僅入口舒暢而且會回甘一樣,其餘音嫋嫋令人低吟再三,回味無窮---這才是細膩。
Pages: 1 2 3作者 James Yao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