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m

音樂理想國

12/07/2002 音樂與音響

樂音隨風飄逝–網路的信

書房並不大,就粗略估計約七、八坪之譜,半套沙發,一座音響架,揚聲器置於音響架和書櫃之間。靠窗的角落有一列沿牆釘成的寫字檯,放置唱片的書櫃其實也放書,上半部擺書,底層收藏唱片,以我當時的認知,書稱不上多,唱片也不算太多,均約在一千上下,比起我認識的一些書蟲和發燒友來說,算是中等。音響也不是特別高價的器材,揚聲器是用了二十幾年的JBL4315,擴大擴前級是Conrad Johnson,後級是Swiss晶體機,唱盤是日本的Denon,盤式帶是Studer;以發燒友的標準來看,算普通級,但卻發出了感人的聲音。我特別記得您用盤式帶播放卡拉揚指揮海頓《創世紀》時的感覺,開闊的音場,高密度的管弦樂,加上優美的人聲,您打開置於揚聲器上的AR主動式超高音,整個人聲部分感覺高了一截出來,那種身歷其境的音樂氣氛真是栩栩如生。後來我也買了這次錄音的CD,但怎麼聽都不如在您那兒所聽到的恢宏音場與感人音樂,似乎那美好的樂音已隨風而逝。我想這也是您對CD一直沒有好感的原因,您繼續聽著盤式帶和黑膠唱片,保守著愛樂人的心靈故鄉。

心靈故鄉存在於每個人的內心深處,您在現場音樂和音響重播系統獲得同樣的喜悅。您的名言「音響是手段,音樂才是目的」,成為愛樂人的指南,在無法親聆音樂會現場時,罐頭音樂成為安撫心靈、向上提升的力量。雖然我的愛樂歷程走得寒傖,卻也在其中獲得許多生命的喜悅,長保向上仰望的情操,這都是在耳濡目染下,無形中受到的啟發和影響。

音響傳來《英雄》的第二樂章,〈葬禮進行曲〉的深沈悲痛,在空氣中迴盪,黑膠唱片重播樂音,在空間的呈現,旋律線條的浮凸,形體感的具象,樂音的溫潤程度,確實比CD要好上許多。可能您會覺得訝異,當年那個擁護數位音響系統的後生,怎麼現在居然成為類比的擁護者?不知道是不是年歲的緣故,在歷經十年數位音響系統之後,我對愈來愈數位化的聲音,竟是覺得冰冷無情。雖然在清晰度、低頻重量和力道的營造上,數位音響比類比要好得多,但音樂的氛圍有時並非頻寬或動態比所能完全涵蓋,就像我們並不認為在白色畫布上畫上清楚的人頭骨代表一種美。雖然美術學者可以用各種理論來詮釋白色畫布上的頭蓋骨,但一般人的美感經驗可能不是這樣的。我們習慣於畫布上的浮凸與多采,甚至很少有畫作的背景是白色。數位音響就是白色畫布上的物體,清晰地懸在那裡;類比系統則是在有背景有顏色的畫布上作畫,雖然不若數位的清晰,但整體氛圍卻較接近現場音樂。年過四十,追求解析力是否高明的想法似已遠離,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氛圍,一種音樂包裹的感覺,解析力好不好,音場定位是否準確,彷彿不是那麼重要了。但這亦並不是說類比音響的解析力或音場定位一定比較差,而是整個音樂的空間感更為重要。當年您告訴我這些的時候,我猶是科技主義的信奉者,認為新科技的數位系統一定會取代類比,而今卻覺得黑膠唱片是值得珍惜的人類偉大遺產。這種感覺當然不是發生於旦夕之間,而是歷經長期浸淫音樂世界的結果。當新的取樣系統愈數位化,當解析力愈來愈被強調,我不知道新一代的愛樂者是否還會走進音樂廳?

事實上罐頭音樂就是罐頭音樂,永遠也無法取代活生生的現場,您一定對某些發燒友強調其音響系統播放出來的音樂,比現場更好聽的說法嗤之以鼻,就像我的學生告訴我在電腦主機板加上音效卡,接上防磁喇叭,MP3程式可以播出音效很好的音樂。我不知道他們所說的音效很好是否指低頻轟轟作響,但我肯定無法告訴他們什麼是好音樂。當MP3在網路上拷錄許多合法和不合法的軟體,當燒錄機拷貝如同當年的卡式錄音帶,1999年的唱片界銷售數字少了上百億美元,我開始耽心將來買不到音樂軟體,不論黑膠唱片或CD,一種沒有利潤可圖的行業總會在人類世界慢慢消失。我的朋友們常笑我杞人憂天,我相信您一定了解我的心情,所以我努力蒐集漸次消失的黑膠唱片和CD。黑膠唱片現在已經很少了,蒐集起來不太容易,我在台南的一條街弄裡找到一家規模很小的音響店,店裡有兩萬多張的黑膠唱片,我指名要的演奏錄音,店主人會幫我留下來,以及我也請在德國海德堡教書的朋友我找二手唱片,目前想找的唱片大體尚稱順利,反正我也不急,蒐集唱片本來就是一生的事,享受音樂才是最重要的。

Pages: 1 2 3

作者 emil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