線材和一些tweaking調音方法
對於線材和一些tweaking調音方法,如何試聽比較一直是個很tricky的課題。大多數人使用的方法,是把要試的線材接上然後就開始聆聽,而不對系統的其他部分作任何的調整。事實上,這也是許多音響迷用以比較各種器材的方法。原因是他們認為,當在比較器材或線材時,改變其他的部分會增加系統裡的變數,而讓評論變得不公正。但是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假設你是一位講究的音響玩家,你對自己系統所播放的聲音已經有定見,而且努力的讓你的系統朝著這方向的終極目標前進(譬如說調整喇叭的擺位啦,找一些墊材墊在器材下面,調整你聆聽室的聲音平衡…….等)。也就是說,你應該對你系統裡整體所表現的聲音特質相當了解(或相當習慣)。現在,如果有一件新的器材(或線材)加入原有的系統,或是置換了原有器材的其中之一,而造成了這系統播放時聲音的改變(假設你聽得到這改變)。如果這樣的改變剛好是你喜歡的,你可能就會對這器材做出”很棒”的結論。你會相當地讚揚它,告訴每一個你認識的人”這是件好器(線)材”,甚至把這樣的評價寫成評論發表。而如果這樣的改變剛好不是你喜歡的,Well,你可能就因此認定它不是件好器材,甚至,覺得這根本不值這個錢。
舉個例子來說好了,假設你喜歡的聲音走向是比較暗而溫暖,有點厚實的聲音,而你的系統是根據這樣的喜好調整的。現在你拿到了一對銀線,然後你把它們插上去準備評論它們。一開聲你發現你的系統突然變的相當亮,聲底也變薄了。更慘的是,你系統裡的低頻變少了!!!!這時,你可能會做出相當負面的評價,認為銀線本來就有亮,薄和低頻較少的聲音特質。
但是這樣的比較方式,真的是公正的嗎?
其實此時你忘了一件最重要的事:這器(線)材其實改變了你系統播放的聲音,以及系統與房間的交互影響,光是頻率響應的分布就和以前非常不一樣了。原本所謂的標準根本改變了,你要從何比較起?這時候你會怎麼辦?就這樣下評論嗎?
如果此時你試著改變喇叭的擺位,調整聆聽室的一些吸音或反射的裝置,然後再聽一次。這不會花你半毛錢,但你會發現你將得到巨大的效果,以及最重要的附加價值,經驗和知識。你會發現,這樣的動作讓你聽到了突然湧現的細節,更延伸的高頻,以及更好的低頻控制力(你開始發現這線的一些”優點”了)。你可能還是覺得聲音很亮。Well,先別提其實現場音樂本來就沒有不亮的,你可以把喇叭往背牆拉一點,然後把喇叭內傾的角度(Toe-in)減少一些,來得到比較暗的音色。經過這樣的多番嚐試後,你會找到一個你自己認為好的喇叭擺位,以及這器(線)材的其他風貌,但這是要靠你主動去嚐試(學習),去調整才會得到這樣的結果。多少人會這麼做呢?
我剛把後級從Symphonic Line RG1換成Kraft 250時,我老婆根本認為這筆升級的錢是白花了。它的低頻過多,播放時窗子和牆壁都震動不止。我花了好一段時間調整喇叭的擺位,改變我聆聽室內的家具擺設,最後的聲音表現終於讓我老婆認可我做了一個好選擇。因此我認為當一個”公正”的音響評論員是非常難的一件事;It takes patience and knowledge. 事實上我覺得市面上那種只聽了三天就寫出來的評論根本沒有任何參考價值。
另外,人們常用來試線的方法是:只用一組線來試聽。想想看,假如你原有一對線,他的聲底是比較暗,低頻較多的(而且是解析比較不高而高頻叫不延伸的那種)。現在你想在系統中加入一組銀線,因為你期待這組線為你帶來較好而多的高頻。你認為這可能會兩全其美嗎?我可以肯定的告訴你:不可能!!!舊有的線會輕易的抹煞銀線原本的高頻表現,而銀線則會很可能降低原有線的低頻量感。那麼要如何比較呢?唯一的方法是整個系統都用同樣的線,這樣才會讓你真正了解並體會新線帶來的優缺點和特質(不過喇叭線的試用是一個需要另外討論的課題,因為其有較為複雜的考量)。
回來談談Kimber線。我認為它的銀線系列是這世界上最好的線之一(WBT 0108接頭is necessary):極佳的延展性,空間感和低頻的表現都屬上上成。最重要的是,它具有非常好的音樂性。我幾乎用過市面上所有的線材,最後總是會回來使用Kimber的銀線。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銀線聲音太薄,Kimber線是有一點,但是總是可以靠調整補回來。銀線的低頻不好?絕對不會!我認為它的低頻可以說是你能買到最好的其中一。好的低頻應該是有彈性,悅耳的,開放而透明,有深度,而且最重要的,不會和中頻相衝突(令胸口疼痛,或捲褲管的低音非我所好)。低頻的質遠比量來的重要。Kimber Silver的midbass有點瘦,但是考量到大多數的房間在80HZ左右會有一個峰值,Kimber的銀線反而能多少幫忙處理掉這樣一個突起。我現在全系統都用上Kimber KCAG銀線(編按:小誠,你聽得出來Steven的系統是全由銀線組成的嗎?),它們為我的系統帶來極其美麗的聲音。我也有一對3033的喇叭線。它們也是我用過最好的線之一。
順便聊聊”暗聲底”這個事情。很多台灣的音響玩家都覺得音響播放的聲音比較暗會讓耳朵較能接受(不會吵),較富音樂性而比較耐聽。確實,現在有很多器材非常強調解析和延伸性,它們大多比較亮而且聲底稍硬。所以亮聲底的器材被認為是個錯誤的開始。但是,從音樂欣賞的角度來看,我認為暗的聲音在根本上是錯的。如果你聽過現場,你會發現很少有暗聲底的現場演出。現場的聲音大多很亮,但是卻非常輕鬆,透明而且富有音樂性。所以,為何不試試讓你的系統雖亮,但是同時卻甜美,溫暖,充滿細節而且輕鬆,也極具音樂性?聽來相互矛盾嗎?絕對不會。記住; “音響二十要”與音樂性並不相等(actually, I think it’s BS)。
編按:這篇文章是Steven以英文寫好,然後交給版主翻譯的文章。譯文已先給原作者校閱過無誤後刊出。主要是針對板上和前一陣子友版的一些線材比試所引發的經為文。Steven是在網上暗藏的大發燒,網友從文中大約可以了解他瘋狂的程度,有興趣的朋友不妨留言在板上和他多聊聊,絕對會有一些與眾不同的想法。
作者 Steven
Leave a comm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