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一不用上班,從健身房回來後,公寓管理辦公室的小姐說我有一箱Fedex寄來的包裹,應該是電腦螢幕。心裡突然一陣心花怒放,因為那個包裹一定是我期盼了很久的iMac。
這次訂購的交期比我預定的還久。蘋果公司是直接從台灣代工的工廠直接發貨的。我的電腦寄出後,就碰到台灣的舊曆年,所以就耽擱了將近五天,在阿拉斯加的安哥拉治清關又多了一天,真是好事多磨。
箱子的大小和重量適中,一個人搬運還好,只要時間不久。我們還是開車把他載回來,再搬到三樓去。從開箱使用到現在,已經六天了,以下就分為幾個項目講一講我的使用心得。
包裝
不知你是否有這種經驗,買回來的新電器,拆開包裝以後,就放不進去原來的包裝盒子裡了,因為忘了剛剛是怎麼裝的。許多電腦也是這樣,想要收進去盒子裡,卻裝不回去,好像拼圖一般。新iMac的包裝卻沒有這個缺點,整個包裝方式和盒子設計簡單明瞭,不難裝回去。最上是裝說明書、CD、空白片、連接線、鍵盤和滑鼠。底層就是喇叭和iMac主體了。
所以如果需要寄回去維修的話,可以很容易的把iMac裝回去。
安裝
由於iMac是All-in-one,所以安裝是非常方便。液晶螢幕和主機已經接連在一起了,要連接的就只剩下鍵盤,滑鼠,喇叭,電源和電話線(如果用電話連接網路)。打開電源後,出現OS X的歡迎畫面。回答幾個如地區,語言和用戶資料之類的簡單的問題之後,就進入了OS X。
現在許多個人電腦的安裝都已經算是很簡單了,但和蘋果的iMac的out-of-box experience比起來還是有一段的差距,絕大的原因和作業系統很有關係。對一個從來沒有用過麥金塔的我來說,從開箱、安裝到上網,差不多花了我20分鐘的時間。
根據Apple Knowledgeable的文章(Article ID: 8830),建議在搬運新iMac時,一手拖著底座,另一手扶著螢幕的支柱。這樣的搬法是是為了保護液晶螢幕不會在搬運時擺動。但要注意,這台電腦不輕,這樣的搬法不是一般人可以做到,小心手腕不要扭到。
硬體
個人很喜歡新iMac的外型,實在漂亮的沒話說。它的造型已經不算是一般的日常的生活用品了,而應該算是現代生活藝術品。看蘋果公司從90年代中期起的產品設計,很難想像他是一家在美國加州的公司。他們的產品造型,有著北歐Bang & Olufsen的簡單和冷調,又不失南歐Alessi的活潑和俏皮。
整個新iMac的造型像一個檯燈,但底座和重量都比常見的檯燈大且重。所有的插孔的在底座的背面,連電源開關也在左後方。電源開關的位置是很特殊,因為近來的電腦開關的安裝在前面了。底座的前面就是CD槽了。
鍵盤和滑鼠的造型也是和主體一樣的風格,但好不好用就看個人了。鍵盤上的按鍵是擁擠了一點,個人比較習慣標準的鍵盤。但鍵盤的兩邊各有一個USB插孔,是很方便的設計。一邊的USB埠可以接滑鼠,另一邊可以連接數位相機,或其它的USB周邊設備。
由於我習慣使用兩個滑鼠按鍵和滾輪的來操作電腦,Apple Pro Mouse對我來說是非常的不方便。預設的滑鼠移動速度有一點慢,我調了兩次後才調到自己認為可以的移動速度。但它的設計卻很適合左手用滑鼠的使用者,不像現在常見的滑鼠都是依照右手來設計的。
隨機附的喇叭是Apple Pro Speakers,在播放OS X的開機音效和World Book裡的音樂時,有不錯的表現。記得在國內一家唱片行的網站看到說ECM的音樂專輯是麥金塔的最佳背景音樂,我雖然有幾張ECM的音樂專輯,但一直苦無麥金塔好印證這個廣告,所以也趁著這個機會試試。播放了Keith Jarrett在ECM下發行的「The Melody At Night」,另外,我也在上面播放了林強製作的「千禧曼波」電影原聲帶。這對喇叭在多媒體軟體的播放聲音算是中上,但在音樂的播放上面,以電腦喇叭來看,算是稱職。
這款新iMac的內建光碟機是Super Driver,可以讀CD、CD-RW、和DVD,也可以燒錄CD-R、CD-RW、DVD和蘋果官方沒有支援的DVD-RW,能讀寫目前所有常見的CD 和DVD規格,夠super了吧!可惜OS X上沒有類似DirectCD之類的軟體或驅動程式,所以不能把CD-RW當做磁碟片一般的操作使用,也就是說每次覆寫要一次全部燒錄,不可以多次的覆寫。這是蠻遺憾的缺點。